【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特斯拉在中国的路也越走越窄了。”美媒《华尔街日报》6日报道称,当马斯克因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系,在美欧都遭遇日益严峻的商业和政治挑战时,他的特斯拉在另一关键市场——中国,同样面临困境。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凭借贴合本土消费者需求的功能愈发走俏,特斯拉的在华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特斯拉产品与中国市场需求日渐脱节的背后,有一个细节被美媒披露:有中国员工透露,特斯拉中国团队曾多次向美国总部反馈其产品跟不上中国市场需求的担忧,却屡屡得不到积极回应。
报道还提到,由于缺乏功能更酷炫的车型可供销售,中国销售人员面临的业绩压力与日俱增,挫败感也不断累积。
特斯拉在中美欧销量均下滑 《华尔街日报》制图
“特斯拉中国员工4年反馈了3次,美国总部都没当回事”
搅进“美国政治”这摊浑水后,特斯拉在美欧等多个市场遇挫,这迫使马斯克于今年5月正式卸任白宫顾问一职,全面回归商业运营。《华尔街日报》指出,对马斯克而言,既然已决定与华盛顿保持距离、重新聚焦特斯拉业务,在华市场的成功便至关重要。
中国是特斯拉营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也是其最大的生产与出口枢纽,贡献了全球约半数的汽车出货量,同时还为特斯拉的全球制造供应链提供核心零部件。
但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火热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正面临市场份额萎缩的困境。5月,其在华销量略低于4万辆,同比下降30%,而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呈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28%。
据中国乘用车协会数据,5月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1年初的11%降至4%。反观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其市场份额约达29%;就连仅入局一年的小米汽车也已占据了3%的份额。
《华尔街日报》采访的购车者普遍认为,特斯拉的领先优势已不再明显。如今,中国设计的高端电动汽车搭载了诸多特斯拉缺失的功能:比如,多块支持影音娱乐的大屏幕、车载冰箱以及车内摄像头。比亚迪和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近期还发布了快充新技术,让车主能够在短短五分钟内为汽车充电。
2025年6月28日,北京,小米新款电动SUV YU7上市,吸引大量顾客前往小米门店看车订购。视觉中国
因任职于国有企业,34岁的钱阳(音译)卖掉了自己的特斯拉Model 3,转而购入一辆售价3.4万美元的小米 SU7电动轿车。《华尔街日报》提到,特斯拉曾引发数据泄露隐患。但在其建成本地数据中心后,部分地区放宽了限制。
如今,钱阳已然成为小米汽车的忠实拥趸,因为这款车搭载的语音助手可以完成打开车门等操作,还能与其他小米设备互联。
“你懂那种感觉吗?下班路上,只要在车里对着小爱同学说一声,它就能远程打开家里的空调。这简直太幸福了,”钱阳直言,“特斯拉现在几乎就像iPhone一样,变得平庸陈旧,再也没有革命性的功能了。”
《华尔街日报》提到,特斯拉的中国销售人员虽强调“额外功能会缩短续航、影响加速”,并引导消费者关注特斯拉的安全口碑,但私下里,他们也坦言,在销售目标不断攀升的压力下,手中缺乏足够有吸引力的车型让工作愈发艰难。有北京的销售人员告诉美媒,在销售业绩要求从每周4辆增加至每天至少1辆后,近几个月,许多同事的工作时长从10小时增至12小时。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策略的脱节。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2021年初,特斯拉中国团队就曾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本土消费者迫切希望汽车能与智能手机无缝互联,并配备更多娱乐应用,但美国总部回应称“这类功能并非优先事项”。
2023年和2024年,中国团队两次重提此事,仍未获美国总部重视。尽管从2023年起,特斯拉开始为中国车主接入本地热门应用程序,但其可使用的应用数量仍远少于本土品牌车主。
上述知情人士还提到,几年前,特斯拉曾承诺设计一款更具中国特色的新车,却因其他任务优先级更高而搁置了计划。取而代之的是马斯克的“低成本策略”,通过删减或降级现有车型功能来降低成本,打造价格更亲民的车型,以便在现有产线大规模量产。